创意园区街区社区联动 黄浦构建新型文创载体
摘要:北京时间20191203关于【创意园区街区社区联动 黄浦构建新型文创载体】的具体情况和说明,让www.elvecn.com新闻频道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
近两公里长的局门路,正对着原江南造船厂的大门口。过去100年,局门路沿线是星罗棋布的工厂,在近代工业史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的局门路变了模样:436号原申贝机械厂、458号原互感器厂,成了8号桥文创园区二期;550号原汇明电池厂,成了8号桥三期;制造局路584号原针织二十厂,是龙之苑文创园区……像这样的文创空间在黄浦区还有不少,一幢幢老厂房的围墙被打开,街区风貌重新打造,里面则装上了一瓶瓶文创产业的“新酒”。
算上老厂房、新式办公楼等各类文创产业载体,如今黄浦区的文化创意园区已集聚至19个,入驻企业达600家之多。其中,国内外知名的领袖级龙头型企业和新兴业态主体近100家。文化创意成为黄浦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文创产业具有极强的外部关联性,与城市金融、科技、基础设施等都密切相关,只有肥沃土壤,才能种出文化创意的参天大树。近年,黄浦区发挥作为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综合性优势,为发展文创产业培育与提供沃土。
旧瓶装新酒,给创意一片生长的土壤
第一次走进局门路550号的8号桥创意园三期,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定是高挑而通透的天顶。这里原是一座老厂房。改造后,两侧的高墙被打开,通到了马路上。天顶两侧是办公区,天顶之下则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低密度的办公氛围及其与周边社区的高融合度,让这里成为市中心一片宁静开阔却又接地气的土壤,不少文创企业主表示:“这里是容易产生创意的地方。”
从2004年至今,8号桥园区已拓展至四期,总开发体量达到6万多平方米。园区入驻各类创意、设计企业共140家,员工近5000人。这些企业中,外资企业超过60%。许多国际国内领先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软件设计、动漫设计、影视制作及商业策划等领域翘楚,都以8号桥创意园区为创意中心、研发中心,甚至是总部。
人们耳熟能详的外资品牌戴森,两年前在8号桥四期设立了国内首个研发中心。在3000平方米的大办公间里,戴森首度开启了电商业务,营业额短时间内实现了300%的增长,成了园区内成长快、创新能力强的“明星企业”。设计公司LKK洛可可,8年前入驻8号桥三期时,公司只有3个人,如今团队壮大到100多人,公司成了企业在华东区的设计中心。
启客8号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运营方负责人商艳告诉记者,8号桥就像是企业成长的加速器,创业者带着梦想而来,让创意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壮大。过去10年间,8号桥园区内的企业一度达到160家之多,而今数量减少了20余家,“不是因为企业留不住,而是因为它们长大了,放不下。”
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机会,开辟更大活动空间,2007年,上海市经信委、黄浦区人民政府以文化创意园区集聚的局门路为轴线,划定东起制造局路、西至蒙自路、南起中山南一路、北至丽园路占地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一片区域为“上海江南智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让其间的8号桥二期三期四期、智造局一期二期、宏慧·盟智园、龙之苑、SOHO 丽园、宏欣科技园、经纬天地园、红双喜等11个文创园区实现资源融合、联动发展。
位于龙之苑园区的企业上海圆周率广告有限公司,每年要举办十多场线下大型活动,寻找合适的场地并非易事。可自从所在园区与周边园区、街区形成“联盟”,不仅场地资源共享了、丰富了,整个“江南智造”集聚区内的300余家企业都可以成为圆周率线下活动的座上宾。
不久前,圆周率甚至还借用街道的资源,把一场公益活动办进了街道在园区的共享空间,现场的观众有老阿姨,还有中学生。“文创企业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可以在彼此的交往和与外界的交往中,找到新的灵感,不断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公司执行创意总监倪海郡说。
目前,“江南智造”已形成了“一区多园”式的集群特色和以创意设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是上海市首个特色化、集群化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还经国家工信部授牌,成为全国首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地区。
“商文旅”结合,把最有味道的地方留给艺术
在黄浦区,除了有8号桥、宏慧·盟智园、智造局等以创意设计、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特色的文创产业园区,也不乏田子坊、老码头等旅游资源优渥的文化创意集聚区。相较前者,田子坊、老码头的产业规模虽无明显优势,却也凭借着各自不可多得的老建筑群或滨江历史遗存等风貌,探索出一条“商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今年6月到10月,位于外滩十六铺区域的老码头景区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升级改造。这座由老码头、老工厂、老仓库精心改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在风风雨雨中度过了10个年头。
这里有黄金荣的仓库、面向黄浦江的短街小巷,以及被上海历史博物馆作为重要文物而收藏的“江海常关”(上海仅有的地界碑);这里聚集了80余家企业,其中文创类占比50%以上;这里还有滨江的特色餐饮、酒吧等,是各类新品发布、明星见面、音乐活动的演艺场。在面向黄浦江的waterhouse秀场上,每两周就有2-3场的人气活动。
而今,随着还江于民的黄浦江贯通工程落地,老码头也迎来了新的机会和变革。老码头运营方、上海创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伟介绍,未来全新的老码头将会有两方面令人惊艳的变化:
首先是文创业态比重的增加。黄志伟说,从国际国内的经验看,诸多富有历史气息的建筑景观已经变成美术馆、展览馆等艺术空间,像民生码头的8万吨筒仓变成秀场,由南市发电厂改建的、带着大烟囱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等。不久的将来,老码头近三分之一的店铺也将由原先的餐饮业态,改为以体验为核心的文创业态。通过与艺术院校合作,引入金属雕刻、玻璃、木刻、陶瓷等工作坊、培训课堂等。“让最有味道的老建筑里,住进最有特色的文化创意;让艺术、生活跨界融合的业态在这里生根发芽”。
其次,过去老码头与外滩“割裂”的历史也即将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连成一体的、极富艺术气息的十六铺滨江岸线。在原有的可供500人共享的waterhouse秀场基础上,老码头又将增加容纳200人到300人的小型秀场空间,把更多的艺术活动、文化活动引进来。滨江的特色餐饮、料理也将与艺术、文化创意结合,成为一道市民可体验、可品味、可观赏的靓丽风景线,甚至培育出年轻人愿意来“打卡”的高品质网红店。
“老码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重要表征,这里从最早承载码头功能、仓储功能,到交通运输功能,再到如今商业、文创、旅游融合的多元功能,真正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髓——变化和创新。”黄志伟说。
聚焦六大功能区,做出文创产业国际影响力
日前,黄浦区围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引领区的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了《黄浦区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近期将正式发布。
记者从黄浦区文创办了解到,《实施意见》主要聚焦6大重点任务,即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之都核心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核心区、上海亚洲演艺之都核心区、上海国际黄金珠宝商贸功能区,打造产业融合创新实践区、产业生态环境示范区。
其中,专门针对完善产业生态环境,提出构建新型文创产业载体,推进“三区联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金融支撑力度;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等具体举措。黄浦区文创办相关负责人解释,所谓“三区联动”,即结合城市更新,打造从创意园区向创意街区、创意社区拓展延伸的“三区联动”,通过营造创新氛围,进一步增强园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实现园区品牌输出。而在专业服务方面,黄浦区将充分发挥区域在专业服务业上的集聚优势,整合法律、人才、咨询等各类专业服务资源,加快形成适应文创产业发展趋势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
《实施意见》还布局了外滩世界级文化艺术博览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北京东路活力创新街区、豫园文化旅游商贸区、世博浦西园区文化博览商务区、“江南智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6大重点区域。
其中,正在推进城市更新和转型升级的北京东路地区,聚焦“科技创新+文化创意+金融创投”,通过重塑北京东路发展轴的科技核心功能,放大南线南京东路中华商业第一街集聚效应,开发北线苏州河沿线创意设计时尚产业区,将借力东翼外滩金融集聚带投融资功能以及再造西翼沿贵州路海派艺术人文深厚底蕴等举措,形成北京东路地区“一核·两翼·两线”发展格局,建设“苏河南岸、海派硅巷”,打造成在国内外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活力创新街区。
此外,黄浦区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举措上创新思路和办法:针对进一步加快市场主体集聚,提出要打造一个集“文化、体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区属国资文化运作平台,整合区属文化产业资源,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针对企业的财政扶持,探索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起或参与市场化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提升支持创业创新力度。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未来五年,黄浦区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要高于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同口径比重3-5个百分点。